据参考消息报道,当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还在为特朗普可能的访华行程反复权衡时,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已悄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中国正在以稳定的步伐减持美债。2025年5月,中国再度减持9亿美元美国国债,使持有量降至7563亿美元。这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减持。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4月至今,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从未超过1万亿美元,三年内累计减持超过280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对此的解读直指核心——这绝非短期操作,而是中国基于地缘政治风险、资产安全及投资回报的综合考量,进行的一场静默而坚定的“去美元化”长征。
就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债市场波澜暗涌之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7月15日的经济学会晚宴上,以一句冷峻的中文点破了全球贸易的残酷现实。当主持人庆幸新加坡“仅”被美国征收10%关税时,李显龙当场打断:“这是五十步笑百步。”他犀利反问:曾经享受零关税优待的新加坡,如今被一刀切征10%,何来“幸运”可言?这番言论撕开了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伪装——2025年4月重启该政策后,美国单方面对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贸易伙伴强征基准关税,将原有自贸协定彻底撕碎。李显龙清醒地指出,世界贸易体系已进入“暂时减去美国”的漫长过渡期,而这一状态可能持续十年以上。
展开剩余71%美债(资料图)
有趣的是,正当“去中国化”的论调在西方甚嚣尘上,中国经济肌体却在压力下展现出惊人韧性。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仅微增0.82%,而中国却逆势增长1.9%,吸引项目434个。更亮眼的是新设外资企业数——高达59080家,同比激增9.9%。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蜕变: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创新产业跃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正成为国际资本竞逐的新热土。2024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140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1.7%,医疗器械、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增长尤为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了这股势头,高科技产业引资再增110亿美元。
跨国企业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下一个中国”依然是中国。施耐德电气中国区负责人胡晓的观察颇具代表性:“中国市场的产品迭代速度最快、成本最低、交付速度最快。能在中国取胜的产品,在全球必有竞争力。”这种信心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投资承诺:中国日本商会调查显示,超半数日企计划在2025年维持或增加对华投资;中国英国商会的数据更高达76%。与此同时,包括大众、西门子在内的巨头正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利用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和快速转化能力反哺全球市场。中国庞大的STEM毕业生储备(全球第一)和快速攀升的高校排名,为其提供了持续创新的人才引擎。
李显龙(资料图)
李显龙对关税战的批判揭示了更深层悖论——经济规律无法被政治口号消灭。他尖锐指出:“你可以在政策上违背经济原则,但无法消灭经济法则。”当美国对稀土、芯片材料加征15%关税时,企业立即转向越南、墨西哥重组供应链;日本车企为避税将产能转移至泰国。贸易如同水流,关税高墙筑得再高,资本总能找到新的出口。新加坡半导体业即是明证:美国加征15%关税导致当地企业成本骤增11%,但市场旋即用行动反击——新加坡加速与越南共建封装测试产业园,2024年一季度对东盟电子元件出口暴涨23%。
面对大国博弈的冲击波,新加坡的选择极具启示性。这个转口贸易占GDP32%的国家,正以灵活身段重构贸易版图。一方面,通过RCEP(覆盖全球30%人口)和CPTPP框架,将贸易重心坚定转向亚洲。2024年一季度,新加坡对美贸易占比已降至9.7%,而对RCEP伙伴国的贸易飙升至68.3%。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地球另一端的机遇。李显龙明确将目光投向“尚未深入”的拉丁美洲和“藏着黄金机会”的非洲五十多国。新加坡已与智利、新西兰签署《数字经济伙伴协定》,甚至推动建立“亚细安碳中和贸易区”,用绿色规则创新对冲传统关税成本。
李显龙(资料图)
全球经贸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重组。当美国退出传统多边框架时,中国持续减持美债与外资加码在华投资形成微妙平衡;当关税壁垒试图割裂世界时,新加坡等中小经济体以区域协作开辟新通路。李显龙警告的“世界减一”状态,恰恰催生了多元中心的成长。此刻的全球经济,恰如樟宜机场起降的航班——看似遵循固定轨迹,实则每一条新航线都在重塑贸易版图。这场重组没有硝烟,却将决定未来十年每个普通人的工作机会与生活成本。当大国角力暂时陷入僵持,真正的破局力量,或许正蕴藏在小国的突围智慧与市场的沉默选择中。
发布于:江苏省广瑞网配资-软件股票排名-专业配资论坛-炒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