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主阵地,应充分认识自身使命,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产业工人是既懂技术又能操作,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契合我国当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与应对国际竞争的时代需求。
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催生技能适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经历深度调整,对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其能力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产业工人队伍必须快速提升技能层次,填补因产业升级产生的技能缺口。二是创新驱动发展呼唤知识型工人。创新作为我国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支撑。高素质产业工人通过将实践经验与创新知识相结合,成为企业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三是国际竞争压力倒逼工人素质提升。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是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途径。我国要参与国际高端产业竞争,必须打造一支具备国际水准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主阵地,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使命,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出台有力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其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应探索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外,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指导、学生评价等环节。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首先,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项目。其次,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优化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与理论教学结合。另外,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第三,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产业工人。首先,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如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其次,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和创新能力。另外,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作场景。
第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扩大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规模。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宣传,转变社会观念。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宣传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展示办学成果和就业创业典型。其次,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空间。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另外,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健全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层次的体系,提供多样化升学途径,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
广瑞网配资-软件股票排名-专业配资论坛-炒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