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前言
开宝九年(976年)春,宋太祖赵匡胤,率文武百官西巡洛阳。
站在洛阳宫殿的高台上,这位大宋开国皇帝心潮澎湃。
他转身对群臣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最终目标是长安。
朝堂上一片死寂,大臣们面面相觑,最终目光聚焦在晋王赵光义身上。
这位皇帝的亲弟弟、开封府尹缓缓出列,只说了五个字,就让赵匡胤的迁都大计化为泡影。
半年后,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离奇去世,赵光义登基为帝。
展开剩余86%01.开封困局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他沿用了后周的都城开封,但心中始终不安。
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深知: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
当时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北方门户大开。
辽国骑兵一旦南下,渡过黄河就能直逼开封城下。
为确保都城安全,赵匡胤不得不在京畿驻扎重兵。 数十万禁军的粮饷供应,成了朝廷的沉重负担。
“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在洛阳,向群臣解释迁都动机。
他看中洛阳“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的地形优势,计划以此为跳板,最终迁都长安,效法汉唐盛世。
02.群臣阻挠
迁都提议一出,立即遭到群臣激烈反对。起居郎李符率先上书,一口气列出 “八难”:
京城现在破败又不景气,这是第一个难处;
皇宫宫殿都还没修缮好,这是第二个难处;
郊外的宗庙也没修建,这是第三个难处;
朝廷里官员都没配齐,这是第四个难处;
京城周边的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这是第五个难处;
军队的粮食都不够吃,这是第六个难处;
防御的工事都没建好,这是第七个难处;
这么多的人马,大夏天的还要跟着一起行动,这是第八个难处。
李符认为洛阳凋敝已久,重建宫殿、迁移百官、供养军队都会耗费巨大,百姓难以承受。
紧接着,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提出反对意见:
“东京靠着汴渠搞漕运,每年能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大米,京城几十万的士兵,可都指着这些粮食吃饭。陛下要是待在这儿,上哪儿去弄粮食呀?”
李怀忠点出了开封的最大优势——发达的水运系统。
汴河、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河四条水道在此交汇,每年可将江淮地区的数百万斛粮食,源源不断运抵京城,养活数十万禁军。
若迁都洛阳,粮食运输将面临巨大困难。
面对这些反对意见,赵匡胤态度坚决:“亦弗从”(不予采纳)。
但接下来出场的反对者,却让他无法忽视。
03.在德不在险
晋王赵光义终于站了出来。他先是委婉表示“迁都未便”,见兄长不为所动,便跪地叩头“切谏”。
当赵匡胤说出“久当迁长安”的终极计划后,赵光义抛出了那句改变历史的谏言: “在德不在险!”
这五个字出自春秋名将吴起,当年魏武侯巡视西河,感叹山河险固是魏国之宝,吴起却告诫他: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若君主不修德政,再险要的地形也保不住国家。
此言一出,赵匡胤默然无语。待赵光义离开后,他才对左右叹息: “晋王所言,虽然也很正确。然而,若依此而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将竭尽。”
但是,见到大家都一致反对,赵匡胤还是妥协,下诏放弃迁都,返回开封。
表面看,赵光义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在崇尚文治的宋朝,“以德治国”是政治正确。
但这句话背后,隐藏着赵光义不可告人的政治算计。
04.权力根基
自宋朝建立以来,赵光义一直担任开封府尹,掌控京城十六年。
他利用这个关键位置,做了三件事: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结交宫中宦官,拉拢朝中武将。
当时的开封府尹权力极大,相当于首都市长兼军区司令。
赵光义以亲王身份坐镇此职,地位甚至高于宰相,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
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开封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权力网络。
党进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赵光义的权势。
这位将军性格粗鲁,常在街头强行放生富人家的宠物,还怒斥: “既然买了肉,为什么不去侍奉父母?”
但当听说要放生的鹰属于晋王时,他立刻恭敬地说:“真是一只好鹰,你们可要小心喂养!”还掏钱给饲养者买肉。
连赵匡胤的悍将都如此畏惧赵光义,其在开封的势力可见一斑。
赵匡胤迁都,意味着离开经营十六年的权力基地,赵光义的政治资本将大幅缩水。
更关键的是,赵匡胤选择洛阳别有深意,河南府尹焦继勋是他的儿女亲家,其女嫁给了赵匡胤之子赵德芳。
若迁都成功,赵德芳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05.结语
赵匡胤黯然返回开封仅半年,便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离奇去世。
那个风雪之夜的“烛影斧声”,成了千年未解的历史谜案。
没有传位诏书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
未迁都的后果,也终于在150年后显现。
当时,北宋始终面临冗兵问题。驻扎在开封平原的数十万大军,消耗了国家大部分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时,军费已成为朝廷难以承受的重负。
1127年,金兵铁骑轻松渡过黄河,兵临开封城下,制造了 “靖康之耻”。
被赵匡胤视为“无险可守”的开封,最终成了帝国坟墓。
发布于:江西省广瑞网配资-软件股票排名-专业配资论坛-炒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