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此次活动。在这些领导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已经104岁的宋平,他是唯一在世的中共一代领导人。
宋平出生于1917年,来自山东莒县。1934年,年仅17岁的宋平进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宋平辗转于多所高校,尽管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但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高校纷纷南迁,而宋平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放弃了南下,毅然前往延安,进入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学习。
毕业后,宋平继续留在延安参与革命工作,在马列学院、南方局、新华社等多个单位工作,并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在这段时期,宋平还担任了周恩来的政治秘书。直到1947年,他才奉命前往东北,参与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紧密合作,给予了他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宋平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1972年,他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开始主政甘肃。刚上任时,他就提出了端正干部作风的重要问题。当时,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阶段,许多商品供不应求,像自行车、缝纫机等物品都需要凭票购买,甚至一些指标稀缺的物品,民众需要“走后门”来获取。得知这一情况后,宋平坚决禁止这种行为,要求大家按照正常程序申请,并对一些领导利用职权享受特权表示强烈反对。
展开剩余75%有一次,宋平家的保姆因年纪大、视力差,急需一台缝纫机来为他和妻子补衣服。她请警卫员帮忙申请,警卫员随即向商业部门提出请求,商业部迅速批准了一个指标。当宋平得知此事后,立即严厉批评了警卫员,要求他立刻将缝纫机退回,甚至要求商业部相关人员接受检查。
1973年春,甘肃中南部发生了严重旱灾,宋平亲自前往灾区视察。在当地公社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时,宋平看到贫困的农民和瘦弱的孩子们,不禁感到不悦,他拒绝了这顿丰盛的饭菜,告诉负责人:“这里大旱,社员们很苦,你们的饭,我吃不下去。”餐后,宋平拿出50元作为伙食费,负责人深受感动。回到省里后,宋平立刻向省委汇报灾情,提出了紧急救灾措施,最终帮助灾区人民渡过了难关。
在宋平主政甘肃期间,他始终保持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的作风。每次视察,他都绕过政府事先安排的地方,直接与百姓交谈,了解真实的情况。1978年,宋平在临洮县视察时,边走边停,询问农民们的负担问题。在一次会议上,宋平详细列举了所了解到的情况,干部和群众都惊讶于他对基层的了解,“宋书记就像生活在农民中间,什么都知道。”
1979年,宋平成为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继续推动农业改革,提出了“还权于生产队”以及赋予农村“自由”的政策,这些举措让农村焕发了生机。然而,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一些地方干部不敢落实这些政策,宋平巧妙地化解了这些阻力。虽然当时遭遇了一些争议,甚至《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批评信,称他的做法“脱离群众”,但宋平依然坚定支持改革,并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赢得了农村群众的认可。
1981年,宋平重新回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他主张简政放权,逐步下放项目审批权,放宽审批程序,这些举措体现了他的“简政放权”思想。此外,宋平还大力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并关注环保问题,尤其是植树造林和治沙工作。虽然他并非这些领域的专家,但他始终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并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推动相关事业的发展。
退休后的宋平过上了低调的生活,除了参加国庆等重大节日活动,他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日常生活中,他爱读书、散步,还和夫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宋平夫妇曾资助多名失学孩子完成学业,并亲自写信鼓励他们。他每次捐款时,总是强调“不告诉他们是谁捐的,不需要。”
晚年,宋平家里不仅有家人和领导前来探望,还有一群特殊的访客——青年支教老师们。他常常鼓励他们:“不要小看你们的‘下乡’工作,要像一粒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到县城看看,虽然不能全班都带,但可以带几个,还要记得带上干粮。”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支教老师的鼓励。
宋平的一生,既充满了传奇色彩,又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凡且赤诚的心。他的坚守和奉献,深深影响了无数人。
发布于:天津市广瑞网配资-软件股票排名-专业配资论坛-炒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