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流。自2022年起,“卖不掉,买不起”的怪圈紧紧扼住了市场的咽喉。无论是鳞次栉比的新房,还是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如断崖般下跌,一片惨淡。具体来看,2022年1月至11月,国内前100强房企的销售总额仅为67268.1亿元,同比骤降42.1%,单月销售额也同比下降了34.4%。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包括北京、重庆、武汉、杭州、成都、苏州、天津等一线及重点城市在内的15座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均已突破10万套大关,库存积压,去化艰难。
与此同时,高企的房价如同横亘在购房者面前的一座座大山,令人望而却步。2023年11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9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06%,且跌幅呈现扩大趋势。二手住宅市场的颓势更为明显,全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91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21%,跌幅同样不断加剧。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一套普通的商品房总价也动辄需要150-250万元,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只能徒增焦虑,望房兴叹。
展开剩余71%遥想当年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之时,卖方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房源炙手可热,卖房者姿态高傲,甚至人为制造房源紧缺的假象,哄抬房价,营造出“一房难求”的虚假繁荣。那时,买房者忧心忡忡,唯恐房价再次飙升,购房成本水涨船高。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市场形势已然逆转。面对楼市的持续低迷,购房者反而变得冷静而理性,持币观望成为普遍心态。反倒是手握大量房源的卖房者,如开发商和二手房东们,倍感焦灼,房产变现之路异常艰难。
尽管如此,一线曙光也隐约可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宽松政策,试图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解除限购、限售等行政干预手段,向购房者提供现金补贴,一系列举措旨在刺激需求。同时,央行也适时放宽了房企的融资渠道,允许开发商通过股权、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各家银行也纷纷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首套房贷利率已降至4.2%左右,首付比例也下调至20%。
然而,冰冷的现实与温暖的政策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市场持续低迷,政策利好频出,那么,未来楼市将走向何方?以下三大趋势,或将主导明年楼市的走向:
首先,房屋供给已趋于饱和。历经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早已今非昔比,许多城市居民都已拥有了自己的房产。相关数据显示,高达96%的家庭拥有一套住房,其中41.5%的居民拥有两套或更多房产。这意味着,潜在的购房需求已大幅萎缩,有购房意愿的家庭大多已完成置业,而无力购房的家庭,也难以在短期内提升购买力。
其次,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而年轻人口却日益减少。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他们早已拥有自己的住房,购房需求微乎其微。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未来可以通过继承父母的房产来解决居住问题,从而降低了对新增住房的需求。此外,结婚率和新生儿出生率双双跌至历史新低,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意愿降低,这也将进一步削弱未来的购房需求。
最后,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入市,势必会对商品房市场形成分流。国家正在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例如,2023年山东省计划开工8388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北京市也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中包括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各6万套。这将有效分流一部分原本可能进入商品房市场的需求,从而加剧商品房市场的竞争,导致房价下跌的趋势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岁末年初,观望情绪弥漫,购房者入市意愿不足,而开发商和二手房东却急于将手中的房产变现,避免资产贬值。尽管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政策,但开发商和二手房东对明年楼市的乐观预期,能否如愿以偿,仍然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未知数。
"
发布于:江西省广瑞网配资-软件股票排名-专业配资论坛-炒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